中新网重庆12月7日电 题: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重庆两江新区打造知识产权服务高地
照母山下,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一座蔚然壮观的“城中之城”——5000多家数字经济企业集聚,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上百栋产业楼宇星罗棋布。其间,“大型综合运营性服务基地”麒麟座4幢建筑静静伫立,不断完善着服务功能,增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麒麟座D座定位为知识产权服务高地,正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链条、壮大知识产权服务规模。”麒麟座服务专员刘斯妍介绍,目前,两江产业集团联合重庆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已引入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重庆段创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等十余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
“哪儿可以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服务?”“软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大!”近期,无论在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大大小小的企业家沙龙上,还是两江新区开展重点企业“双专员”服务工作走访过程中,不少企业都谈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企业、行业健康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有关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
如何保护好知识产权,确保企业创新源泉长流不竭?
在重庆强大凯创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文利看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他举例说,初创型软件企业通常需要及时就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申请著作权保护,若是嵌入式软件或软硬件结合的产品,还会适当考虑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而操作系统的界面,也可通过GUI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获得保护。
同时,企业对外宣传用于体现公司的字号、图形、英文等,也需要及时申请商标,防止使用不当造成侵权行为。
“一家不足20人的小微企业,通过4年专业服务,获权专利20余项,现已成功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谈及服务业绩,黄文利充满自豪。知识产权咨询和规划、专利分析、知识产权申报……这几年,在麒麟座入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贴身式帮助下,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不少软件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不仅做好政府的“高参”、企业的“保姆”、科研机构的“管家”,麒麟座D座入驻机构还积极参与诚信体系建设,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公益讲座培训近百场,内容涉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高价值专利打造、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在高企认定中的应用等。
图为知识产权有关公益讲座。重庆强大凯创供图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刘斯妍认为,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不仅能在激励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作用,更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两江新区正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知识产权服务能级逐步增强,初步构建起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运营、金融、咨询等服务全链条,基本具备从知识产权前端申请、注册到后端保护、维权、运用等全流程服务机制。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只是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优化企业服务的冰山一角。时下,两江产业集团正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着力完善各项综合配套功能,全心为科创企业谋划法律、资金、技术、市场等全方位专业增值服务。(完)
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 徐婧) 北京在全市综合医院、二级(含)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目前,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达561家,创建率95%。
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在7日召开的北京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系列政策专场发布会上介绍,北京以“树立积极老龄观、推进健康老龄化”为目标,积极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主要内容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北京坚持关口前移,通过提前预防、干预等措施,维持好老年人的健康状态。王小娥介绍,在健康管理方面,2022年,北京为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417.78万份,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185.6万人;为符合老年优待政策的老年人免费体检57.9万人次。
在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方面,2022年,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累计达到241.67万人,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89.86万人次。
在基层卫生机构为老年人诊疗方面,全年为老年人提供诊疗3879.92万人次;为老年人上门出诊9.06万人次。
北京还针对老年健康重点开展了三个主动健康服务项目。一是在全市开展失能健康管理项目,对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做好危险因素干预;对已经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截至目前,累计筛查重点老年人32.4万人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7.8万人次。
二是开展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项目。通过个体化健康指导、健康风险持续监测与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痴呆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与干预服务。截至目前,累计筛查92.2万人次。
三是聚焦老年人心理健康。选取全市70个社区(村)作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对评估结果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改善老年人医疗服务
在提升老年人疾病诊治能力方面,北京在全市综合医院、二级(含)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从友善文化、友善服务、友善环境、友善管理4个方面持续改善老年人就医服务,目前,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已达到561家,创建率95%。
同时,北京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开展全流程老年健康服务,全市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率96.1%。针对老年人多病共存的问题,探索MDT等诊疗模式,推进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目前全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84.8%。
推进老年健康服务设施建设
王小娥介绍,北京推进康复机构建设,分四批完成19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截至2022年底,全市康复服务床位1.03万张,248家医疗机构设置康复医学科,每千人口康复床位达0.47张。到2023年底,北京将实现“各区至少设有1家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或1至2家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的康复转型医疗机构”。
在老年护理中心建设方面,2022年起,北京累计推动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1家医疗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每家护理中心床位不少于20张,解决失能、术后老年人长期护理资源不足问题。
在安宁疗护中心建设方面,北京市全区域纳入国家安宁疗护第三批试点,海淀医院、鼓楼中医医院、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2家转型建设的安宁疗护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达到950张;到2025年,全市每区至少将设立1家安宁疗护中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将不少于1800张。(完) 【编辑:田博群】